但随着以后朝代的更迭,战乱频繁,两座铜人又几经易手,最终竟落得一个下落不明的下场史学界一直不甘心失却了这两座中国最早的精制针灸铜人,所以一直在探究它们的下落虽然线索渺茫,可是由于研究者们的锲而不舍,所以也时不时地发现一些踪迹现在,就有人认为两座天圣铜人之一已经毁于战火。
于正统八年1443制成北宋铜人原件遂被遗弃而下落不明此外,明嘉靖年间针灸学家高武也曾铸造男女儿童形状的针灸铜人各一具现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具明代铜人,高89厘米,男童形状清代针灸铜人是乾隆七年1742,清政府令吴谦等人编撰医宗金鉴,为鼓励主编者,曾铸若干具小型针灸铜人。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高武鉴于针灸穴位在男女儿童身上存在着差异,而且每多错误,他精心设计铸造了男型针灸铜人女型针灸铜人和儿童型针灸铜人各一座,用以作为取穴定位的规范化标准,其用心可谓良苦,这对针灸学的发展肯定是很有益的。
于是,王惟一负责设计,朝廷组织工匠,于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宋仁宗下令将一具铜人置于医官院,另一具铜人置于大相国寺仁济殿 针灸铜人仿成年男子而制,全裸直立,身高162厘米,胸围886厘米,共有穴位657个,穴名354个其造型逼真,结构精巧,四肢内有木刻骨骼,体腔内。
答案答案D 解析针灸铜人是宋代医学教学模型天圣五年1027,在尚药奉御官针灸专家王惟一主持下制作完成。
王惟一据此要求,又设计铸造针灸铜人两具这两具铜人,大小与人体相当,于公元1027年铸成由翰林医官院上于宋仁宗,赵祯诏令一置翰林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中。
率先铸造针灸铜人模型的是北宋王惟一于公元1026年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模型,并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专著,3卷,附腧穴都数一卷北宋王惟一撰编成于公元1026年载腧穴657个,除去双穴则有腧穴354个,与针灸甲乙经相比,增加青灵。
针灸铜人是我国针灸医学教学最早而且是最珍贵的教学模型平时,它发挥着穴位规范化的作用,教学时它是针灸学生等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依据根据文献记载考试医学生时,体表涂腊,使经络被覆盖,孔穴被堵塞,然后再向体腔内注入水银一说注入水,令被试者针刺,若取穴刺之有误,则针不能入如果取穴。
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翰林医官王惟一奉朝廷命令考订针灸经络穴位,详细地说明每个腧穴主治的疾病和疗法,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为了确切表示经络穴位,王惟一率先提出用人体模型表示经络穴位的设想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具练习针灸用的铜人铜人大小与。
铸造针灸铜人的工程由王惟一负责设计,北宋朝廷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进行铸造,于1027年铸成了两具铜铸针灸铜人针灸铜人铸成时正值宋天圣五年,所以这两具铜人又被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 据史书记载,这两具天圣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与面部都和青年男子体态相仿铜人不是整体浇铸,而是将身体原来从去年开始,泾县带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