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在临床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 颈肩臂疼痛、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临床表现比较复杂。
冯军教授临床中采用以捣法为主的针刺手法治疗颈椎病患者,取得显著疗效。
关于“捣法”
清·周树冬《金针梅花诗钞》云:
“
捣,捏持针柄,不进不退,但又如进如退,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有如杵臼,亦如雀之啄食。
捣法是在《内经》输刺、短刺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手法,将针尖刺到穴位的深部甚至骨面进行提、捣,使气至病所、针达痛处,有如捣蒜,又如雀之啄食,很好地发挥针灸疏通经络、祛除瘀滞的作用。
捣法行针能加强刺激量,扩大作用面;促使针感扩散,使气至病所;引邪气外出,泻体内有余邪气。
颈椎病病理
冯军教授认为:
“
颈椎病证候多为风寒侵袭,症见颈肩部僵硬不舒,得温揉按后缓解,亦可为瘀血阻络,症见痛有定处,夜间痛甚。故多 使用捣法于颈项部经筋,以疏风通络止痛。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督脉和太阳经脉等,或因劳累过度、坐姿不当导致颈部肌肉劳损,病位在经络、分肉并深达筋骨,发生气血瘀滞、经络闭阻的病理变化,导致颈肩部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
捣法治疗颈椎病
冯军教授以捣刺法为主的针灸在治疗颈椎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行针穴位选取
冯军教授选取颈项部经筋,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针感直趋病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血管的受压状况,缓解组织炎症及水肿,对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针刺手法选取
除了选择适宜的穴位外, 针刺手法对于获得针感和提高临床疗效非常重要。针刺方法与行针手法不同,疗效迥异。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采用捣法针刺手法治疗效果较好。
《灵枢·终始》曰:
“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
闭户塞牖,魂魄不散,
专意一神,精气之分,
毋闻人声,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冯军教授认为:
“
针灸治疗的过程是对患者治神调气的过程。
可以说神气的调治是针灸治疗的最重要的准备,医师精神内守,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情和反应,当针入人体,气亦随之而入。
“
重视调治神气的医师往往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冯军教授在治疗颈椎病过程中,辨证施治,运气于指,神气相合,气到病除。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注重以捣刺法为主的针刺手法的运用。随病而调,灵活多变,是其临床特色。因此效若桴鼓。
本文作者
魏林林
副主任中医师。
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的康复针灸治疗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骨性关节炎、头晕头痛、失眠、胃痛的针灸推拿治疗,疗效显著。
专家资讯
冯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针灸学会疼痛及抑郁相关病症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健康教育中心健康科普专家,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现代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中医和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运用捣法、恢刺法,烧山火等传统针刺手法,治疗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骨质增生、失眠、耳鸣等多种疑难杂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