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以艾叶或者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以达到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叶本身的药用和燃烧的热力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并通过经络等作用,产生局部和相应部位的效应。艾叶芳香,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因此灸法治疗范围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风寒湿邪为主的病症,以及养生保健更为适宜。

  艾灸的历史渊源

  说到古老,是因为艾灸的发明久远,应是起源于原始人用火时。古人某一部位有病痛时,偶尔受到火的烘烤,感到舒适、缓解,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 中医第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对艾灸有详细记载。 《灵枢?病传》说:“余(黄帝)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鴌、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 ”这一段文字,明确了灸法和针灸的针——九针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治疗地位。《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鴌,故灸鴌者,亦从北方来。 ”指出了艾灸的起源和适应症。

  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灸,灼也,从火,久声。形声且会意,有“久”之意,代表长久、久远的含义。艾灸以火治病,需要“久”,身体健康才能长“久”。在《黄帝内经》时代,艾灸已是成熟的治疗方法。

  艾灸的科学原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对足三里施灸时,发现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或抑制性的改变。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灸天突、百会穴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细胞数量,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

  总之,现代科学实验已证实,艾灸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艾灸的方法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直接灸和间接灸。

  直接灸主要用于化脓灸,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施灸时先清洁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黄豆大小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线香点燃艾炷。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继续易炷再灸3-7炷。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会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缓解疼痛。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间接灸可分为隔姜灸、隔盐灸、温和灸、温针灸等。

  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cm-3cm、厚约0.2cm-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常用于因寒而起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穴位,约距皮肤2cm-3cm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5-30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温针灸,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针和灸双重刺激于穴位,加强作用。

  在实施艾灸时,须注意:化脓灸时,施灸前必须保持局部清洁,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关节、大血管处禁止化脓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老人、小孩不宜化脓灸,灸治时间不宜过长;重症阴虚阳亢者慎用艾灸;糖尿病患者、疤痕体质者禁用化脓灸。

  艾灸的时间

  艾灸一年四季都可灸,但以小暑至白露二月艾灸最佳 。因为此时,人体的阳气循走于体表,更利于经络的疏通和气血循环,事倍功半。夏天在操作上也方便。

  一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生发,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在上午或中午时段艾灸最好,如果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

  艾灸的距离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施灸时艾条要和穴位或皮肤保持多远的距离。距离太远了力道不足,不能发挥艾灸的功效,太近了容易灼伤皮肤。艾灸时最佳距离为以人的皮肤感觉为准。

  艾条在刚点着的时候温度不高,这时可以稍微近一些,让艾条和皮肤保持1到2厘米的距离。随着艾条燃烧的逐渐充分和温度的升高,距离就要稍微远一点,保持2到3厘米的距离。这样才能使效果达到最佳。

  在日常保健时施灸的时间没有定式。有的人经络敏感,稍微灸一会就全身都热起来,有的经络不敏感时间就要稍稍延长一些。灸多少时间要以局部皮肤的变化为准。如果发现皮肤慢慢变红,出现红晕了,那就可以停止了。

  艾灸的穴位

  艾灸是针灸的一部份,针灸都是以中医的穴位经络学说为基础,艾灸也不例外。有些人在施灸时完全不懂经络穴位,纯粹是哪里不舒服灸哪里。其实,中医专家指出,这样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对于某些急性的或病程短、应急等疾病疗效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慢性病、久病,只懂得哪里疼痛就灸哪里是远远不够的。

  中医用艾灸来补阳气,最常用的两个穴位是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个穴位都位于腹部,肚脐往下四个手指并拢的距离,就是关元穴。关元和肚脐之间正好一半的地方就是气海穴。这两个穴位如果温灸,温阳的作用非常好。

  艾灸足三里是中年人保健的好选择。足三里中医术语,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中医说,三十岁以后的人要是进行艾灸对于养生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医说,如果艾灸却不进行艾灸足三里穴,那么艾灸养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艾灸足三里自古作为保健要穴。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说明古人用艾灸足三里来治病养生,但古代多用瘢痕灸,现在多用温灸了。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于:膝下三寸 外廉两筋间,举足取之。也就是: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艾灸足三里能治疗什么疾病呢?艾灸足三里有什么作用?在《针灸神书》里这样写道:“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臭肠鸣,腹痛食不化,此穴诸病皆治,及疗食气水气,蛊毒痃癖,四肢肿满,膝 酸痛,目不明,五劳七伤,胸中瘀血,乳痈”。中医认为,人体中的足三里是一个滋补强壮穴位。针灸该穴位,可治疗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对治疗高血压、贫血、虚弱、下肢瘫痪、膝关节疾病等有作用。

  艾灸养生,对于30岁以上的人尤为重要。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常年坚持,必获殊益。女性艾灸足三里面色红润,常保年轻。男人艾灸足三里,筋骨强壮,精力充沛。老人艾灸足三里,不爱生病,健康长寿。

  “四穴养生保健灸法”就是通过艾灸人体四大养生要穴“足三里穴、命门穴、关元穴、中脘穴”来补益肾气,温补脾肾,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功效,使正气自然不绝,脾土自然肥沃,肾水自然充盈。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长寿。此灸法最适合自我养生保健,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延缓衰老,延长青春。

  艾灸注意事项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接触冷水,不洗手、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施灸时,认真操作,防止灼伤皮肤;孕妇施灸遵医嘱。

  艾条购买

  在选用艾叶或艾绒时,以三年以上陈艾为好,既去了艾叶的火性,又增加温性,使热力更有渗透性。

  现在市面上艾条种类特别多,价格差别也很大。 艾条的质量好坏主要决定于生产艾条的原料,艾绒质量的优劣是关系到艾条质量的关键,包装纸质量、卷制的松紧度也是衡量艾条质量优劣的标准。艾绒不论是哪种规格的产品均不得含有枝梗、粉尘和杂质包装纸必须选用优质的宣纸。

  艾绒的年份等级:青艾绒是选用当年初夏采摘的艾叶,经过天然干燥后加工而成,陈艾绒是用初夏采摘的艾叶经过陈放加工而成。经年放置是为了祛除艾的燥性,陈年艾叶制成的艾绒“温而不燥,润能通经”,效果要比青艾条好的多,火力更柔和更平稳,不灼伤人。常见的有三年陈和五年陈。

  如何分辨青艾和陈年艾:青艾条颜色为深青色或深褐色,陈艾条的外观颜色较青艾条发黄,艾气味没有新艾浓烈,但是有醇柔之味。

  艾绒的纯度等级:常见等级:5:1、8:1、20:1、30:1。这个比例就是艾叶提取的纯度,5:1就是5公斤艾叶提取1公斤艾绒,30:1就是30公斤艾叶提取1公斤艾绒。这就是艾绒的等级。等级越高艾绒纯度越高。杂质越少。杂质多易伤皮肤,有枝梗损经脉。

  如何分辨纯度等级?纯度越高艾绒颜色越纯净,极品的金艾绒颜色为纯净的金黄色或是土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