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淡安(1899—1957) 著名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
院长在线按+
今天我们选择一篇承淡安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创校初期直至他去世前的三年内留下的工作日记。日记中不仅记载了学校艰辛的创立历程、办学理念的确立和承淡安先生对中医发展道路的思考,而且其中承淡安先生为人处世的生动细节,也让这位民国知名中医鲜活了起来。
文中,前央视著名主持人郎永淳先生朗读演绎一代针灸宗师承淡安先生的日记更赋予了别样意义!在中医药即将迎来大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中医人都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现找钢网首席战略官兼高级副总裁郎永淳先生,用他们充满个人魅力的声音,为我们打开这本尘封的日记。
01
一本尘封的日记
▲1954年,承淡安夫妇在南京中山陵合影留念。
1954年9月5日,
距离承公淡安先生56岁生日还有8天,
距离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诞生日还有40天,
坐了一夜的车,早上八点整,
承淡安先生抱着一颗已经焦脆的心,
又一次踏上了南京这座古城。
他的所思、所想、所求,与前几次都不一样。
多难中医,虽然经过中央政府在政策上的拨乱反正,
但是路在何方,又如何前行?
淡安先生略显着急。
这往后的故事,承淡安先生都记在了他的日记里,
一本小小的册子,承载了一个“摇篮”的编织过程。
如同日记里保留至今的枫叶,
岁月也许抹去了它光鲜的模样,
但是历史的脉络早已深深镌刻入心。
02
承淡安临危受命
清末民初,中医进入多难之际,
北洋政府的“中医教育漏列案”,
民国政府的“中医废止案”,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解放初的中医政策,也有很大的局限,
如1951年公布的《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考试办法》,
有了苛刻的规定和要求,中医成了被改造的对象。
中医的艰难和艰辛,承淡安先生都是亲身经历的。
1954年7月,
新改组的卫生部提出了《加强中医工作方案》,
提出选调高水平中医加强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
并对中医临床基地和中医进修问题做了安排部署。
同年7月10-15日,江苏省召开全省中医工作会议,
会议提议筹办江苏省中医实验医院和中医进修学校,
同时成立了江苏省中医学术研究筹备委员会,
会长吕炳奎,副会长承淡安、叶橘泉、邹云翔。
淡安先生深切体会到新政府对中医的重视,
这对发展中医的热情和务实办事的诚意深受鼓舞,
于是毅然决定停止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各项工作,
欣然受命筹建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
03
金陵中医梦
来到南京的当日,不顾旅途劳顿,
承淡安就直奔正在筹建中的医院现场。
1954年9月5日
参观全院房屋,
下午共同再莅医院,重行考虑布置门诊室,
决定针灸、内科二室交换,
讨论中、西医双重诊断,
门诊病号多少、医务人员若干,
如何分配初步商计等。
晚饭后,继续讨论,至九时而散,
散会后,与某某、某某再行讨论,
金陵中医梦,从这里开始了。
现代制度上的中医医院和中医学校,
都是开创性的,
其内在核心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淡安先生首先确立了以“中医学术”为目标,
临床事实为基础,医教研一体的发展思路。
1954年10月4日
江苏省中医门诊正式开诊,
承淡安先生参加完开诊仪式后,
十点钟即与叶橘泉赶往车站,
去上海参加华东中医代表座谈会。
期间,承淡安先生对中医发展有深入的思考。
1954年10月8日
我们中医在现时要分二点看,
认识方面是进步的,处处往靠拢科学的道路上走,
如论治疗技术上讲,是退步的,
如纯以中医药去治病,可说是没有二十年前之中医强,
这是无可讳言的。
在如何整理研究中医药、以及与新医交流经验方面,
承淡安先生认为:
1954年10月9日
以统一病名,将治法、诊断上之术语,予以明确说明,
结合生理、病理,方剂,亦明确主治病候,
药物明确其实效,能结合新理者最好,
但则可为次要耳,中医基本上与以整理好,
则交流教学,皆有大用。
应该说,坚持以临床事实为前提,
整理和研究中医药学术,
这是承淡安先生一生执着追求的,
他始终认为这是与西医交流,
开办中医教育的基础,尤其在中医理论方面,
他认为传统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之间,
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的。
1954年10月12日
盖近二十年之中医,确随时代前进,
谋中医科学化,但一般仅从药物方面做工夫,
而未能结中医学理同时共进,以致脱节,新旧不能混合。
就中医学理言,中医有进步,由中医治疗言,则退步殊多。
承公淡安先生用其一生,思索着中医学术及其发展的命题。
04
我还可以多做一些工作,
报效党国之重视中医
1954年10月15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
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和江苏省中医院,
10月30日正式任命,
承淡安为江苏中医进修学校校长,
叶橘泉为副校长兼江苏省中医院院长,
邹云翔为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
11月17日,又聘请尤崑任副校长。
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的主要任务,
一培养中医师资,
二肩负着江苏省中医界新生力量,
三是发扬祖国医学的重任。
面对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承淡安先生一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另一方面,面对政府的信任和尊重,积极迎接挑战,
与同事们一起着手筹划未来,
尽管此时淡安先生的心脏病已多次发作,
甚为严重,他还是表示——
1954年10月25日
我还可多做一些工作,报效党国之重视中医,
赤子之心可鉴。
1954年11月1日,
承淡安首次组织讨论教育教学问题。
1954年11月1日
召集开会,讨论教育方针,如何编制讲义,如何讲课,
确定谁编谁写,编些什么,讲些什么,
所得结论为:
学员学历以开业者为限,用考试方法吸收二、三十名,
时间一年,上期为基础医学,下期为中医学与临床实习,
中医学以诊断、药物、医史、方剂为独立课,
内、外、妇、幼、针灸、正骨为应用科,
每科材料由本院同仁负责编写与讲授,
用活页办法,各人本其所长,随意认定为之,
如有不足,则向外临时聘请作专题讲授之。
05
争议中前行
第一次教学会议,确立了中医进修学校基本教学框架,
包括招生对象、学制学年、基础和临床课程体系等。
随后的时间里,承淡安先生一般白天临床处理诊务,
晚上开院务会议(星期一、五),
或进行业务学习(星期二、四),
每次学习由一个专题研究组进行讲座,
如某病的组织、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然后由老专家谈方剂治疗,教育教学筹划也有序进行。
1954年11月5日,开第二次医教会议,
在具体的课程和学时学术的偏中偏西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争议。
讨论各科教学钟点与各科名称,议论不一,
尤以教材问题偏新偏旧而不一致。
诚如曹老所言,亦中亦西,
反而实为不中不西,好高骛远,
而无实际学力,如何乃可?
政府提倡中医,以中医亦有良好之治疗效果也,此良好之治效,
建立于中医之旧学理上,
中药中方之说明其说理亦结合于旧学理上,
在中药中方未有新科学彻底解释之前,
中医旧学理未得新理解释之前,
欲以科学检验所得去配合中方中药,
恐有格格不入之势。
为了解决争议,承淡安先生随后与多位同事进行沟通,
争议、矛盾和选择还在不断继续。
1954年11月19日,
今晚未开会,与曹、邹谈教育问题,俱感到大有困难,
应该从发扬中医固有学识,提高学员对中医认识,增高疗效。
中医数千年来的治疗经验,完全站立于《内经》《伤寒》《金匮》、
《神农本草经》几本书上面,
发扬中医,提高医疗,非从这几部书上再进修一下不可,
所以我的主观,必先再将那几部书再学一遍,
深入研究一遍,一定对于治病效果要提高一步,
能将治病方剂 通过了临床实践,确定每一病的成方,
于是作科学研究,也就可对中医学识理论有了解释,
从此更改为新的名词也好,保留也好,
总是能以科学理论去解释得到了,也就成为科学名词,
于是中医科学化,乃可完成。
应该说,承淡安先生等立足中医传统理论、
不断加以整理提高的学术主张,
这才能成为了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
值班编辑:陈彦霖 编审:李小不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新媒体中心。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5911051605
内容合作请加微信:lixiaobu1840
评论列表